-
【浦东新区招商】上海金桥打造全球最大新能源电机基地 赋能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建设
上海市金桥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上海金桥(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法雷奥汽车电器系统有限公司完成智能工厂项目签约,将建成全球最大的48伏轻混电机生产基地。该项目总投资超3亿元,定制租赁2万平方米厂房,预计新增产值30亿元,标志着浦东新区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构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作为法雷奥集团全球最大制造中心,上海法雷奥汽车电器系统有限公司长期深耕汽车起动机、发电机及减排技术研发。此次增资扩产选择金桥开发区,是基于浦东新区汽车产业已形成千亿元级规模的优势。项目重点布局48伏动力总成系统及电机控制模块总装线,直接响应《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中"强化关键零部件产业链"的要求,填补了高性能轻混电机规模化生产的空白。 二、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48伏轻混系统作为传统燃油车向电动化过渡的关键技术,可降低15%-20%的碳排放。新建生产基地将采用工业4.0标准,集成智能物流、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上海法雷奥公司依托集团全球研发网络,将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应用于电机控制系统,这与《浦东新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突破电驱动系统瓶颈"的目标高度契合。项目投产后,金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整度将提升至92%。 三、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金桥开发区作为全国首个汽车产业千亿元级园区,已集聚联合电子、华为车BU等核心企业。本次新增的30亿元产值,将使开发区汽车产业规模向两千亿元级迈进。浦东新区政府通过"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已推动2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协同创新联合体,新项目将带动上游稀土材料、下游整车匹配等15个细分领域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根据《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值将突破3500亿元。金桥集团通过盘活存量工业用地,以"定制厂房+技术入股"模式吸引外资增资,实践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新路径。该项目建成后,浦东新区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预计提升至65%,为上海市实现"203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120万辆"目标提供核心支撑。 该项目标志着跨国企业与本土园区合作的新范式,通过核心技术本土化生产,既巩固了法雷奥在全球汽车供应链的领先地位,又提升了中国在新能源关键部件领域的话语权。金桥开发区正以该项目为支点,加速构建涵盖研发设计、智能制造、检验检测的汽车产业生态圈,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2025-07-14
-
【浦东新区招商】浦东创新药企突破国际临床壁垒 抗湿疹生物制剂获中美双线进展
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在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下取得重要突破。某本土药企自主研发的抗白介素4受体alpha单克隆抗体药物,同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及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申请受理,标志着上海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该成果不仅填补了特应性皮炎靶向治疗的技术空白,更为浦东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 一、特应性皮炎治疗领域存在巨大临床需求 随着环境变化与生活方式转变,特应性皮炎全球发病率持续攀升。现行主流治疗方案依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萎缩、代谢紊乱等副作用。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曾指出,全球约20%儿童与10%成人受该疾病困扰,其中中重度患者亟需更安全有效的靶向疗法。浦东研发的这款生物制剂通过精准阻断IL-4Rα信号通路,有望从根本上抑制炎症反应,其临床前研究数据已发表于《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 二、中美双报体现浦东研发国际竞争力 此次同步获得美国与中国监管机构认可,彰显了浦东创新药企的国际化研发实力。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临床方案的科学性、伦理合规性提出极高要求,2023年仅有不到15%的中国原研生物药能通过初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数据显示,同类靶点药物在国内尚处研发空白期。该突破性进展表明,浦东生物医药企业已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全流程研发体系,从靶点筛选到临床前研究均达到全球同步开发水准。 三、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浦东经济新增长极 浦东新区科经委公开资料显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形成从实验室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张江药谷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原创药研发机构,此次获批药物从发现到临床的全程均在张江科学城完成。浦东通过专项政策扶持、搭建产学研平台、优化审评审批服务等组合拳,持续吸引跨国药企研发中心与本土创新型企业入驻。这种"孵化+加速"模式,使得浦东在抗体药物、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四、创新生态助力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 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支持本土药企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此次临床获批正是该战略的具体实践,通过"中美双报"机制缩短研发周期,使创新成果更快惠及全球患者。浦东已构建包含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研究中心、合同研发组织在内的协同创新网络,其生物医药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种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国际标准为标杆的创新路径,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提供了示范样本。
2025-07-14
-
【浦东新区招商】张江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扩容升级 助力科创企业全周期发展
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在招商引资和金融服务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通过吸纳10家机构及7座新城市加入联盟,实现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全覆盖。该基地作为链接科创与金融的核心平台,正加速构建硬科技企业对接科创板的培育体系,并推出"金证创通"等数字化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服务能级,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基地联盟规模持续扩大实现区域全覆盖 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联盟新增徐州等7座长三角城市,联盟城市总数达35座,标志着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全部纳入服务网络。同时,10家金融、投资及专业服务机构签约加盟,联盟成员扩容至136家,覆盖上市辅导、法律咨询、资产评估等全链条服务。浦东新区政府公开资料显示,此举进一步强化了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龙头"的辐射效应,通过跨区域资源整合,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协同服务机制。 二、构建硬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对接科创板需求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基地重点完善硬科技企业孵化机制。上海市金融局披露,基地已建立包含技术评估、专利导航、资本对接在内的分层培育库,累计服务拟上市企业超千家。通过联合沪深交易所、券商及科研机构,基地推出"科创属性预评估"等特色服务,帮助企业明晰科创板定位,2023年辅导的科技型企业科创板过会率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三、数字化平台赋能打造一站式服务窗口 基地开发的"金证创通"科创金融服务平台进入试运行阶段,浦东新区科经委公开信息显示,该平台整合了上市政策智能匹配、合规性自查、中介机构对接等20余项功能。例如,企业可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科创板IPO诊断报告,缩短前期准备周期。此外,基地联合长三角区域约40个高新区建立线上服务节点,实现上市辅导资源"一网通办",预计年内完成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数据直连。 四、深化长三角协同机制提升金融服务能级 江苏省发改委公开文件指出,基地已与南京、杭州等城市共建8个异地服务中心,2023年联合开展投融资路演超50场。在风险投资领域,基地推动设立长三角科创基金联盟,首批吸引约30家GP参与,目标规模达百亿元。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强调,下一步将重点突破跨区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创债券发行等创新业务,建立长三角统一的拟上市企业数据共享库,进一步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
2025-07-11
-
【浦东新区招商】浦东新区合力促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强化招商引资效能
上海浦东新区在2023年举办主题为"创新创业谋发展,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旨在通过招商引资强化营商服务,优化环境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会议期间,企业代表交流发言,官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并推出专项行动方案,聚焦服务效能倍增提升,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会议召开背景与整体部署 在2023年,上海浦东新区针对民营企业面临的发展挑战,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响应国家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号召。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公开信息,浦东新区一直致力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区域创新的关键引擎。座谈会作为年度重点举措,汇聚核心产业的代表企业,旨在通过政府引导与企业互动,优化招商引资策略。会议重点强调以服务效能倍增为核心,提升企业活力,确保政策精准落地,此举符合浦东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和市场化改革的要求。通过搭建政企对话平台,官方力求传递信心与动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 二、企业家交流与产业能级提升建议 座谈会上,邀请来自"中国芯"、"智能造"、"数据港"、"未来车"等领域的代表性民营企业进行交流发言,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家们围绕产业能级倍增提出建设性意见,聚焦技术突破、人才引育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的政策解读,浦东新区依托科技高地优势,持续推进智能化升级和数据要素赋能,而企业家们的建议强化了产业生态优化需求,如建议加强产融结合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发言不仅反映企业发展实情,还指导官方完善招商引资路径,通过细化服务措施提升创新链协同效应。此举凸显政企合力在推动产业链提升中的关键作用,确保政策响应企业需求。 三、优化营商环境合作举措 会议前夕,浦东新区工商联协同浦东新区财政局、浦东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致力于协同增强民营企业服务效能。该备忘录旨在整合财政支持、人力资源和金融工具,提升政务便利化水平。例如,通过浦东新区政府官方发布的信息,此类合作聚焦于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打造更透明的投资环境,这强化了招商引资的基础支撑。协同机制明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数据共享和政策联动,为民营经济扫除障碍。这一举措呼应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体现浦东新区以制度化行动服务市场主体的决心。 四、行动方案细节与创新支持 浦东推出《关于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激发创新活力的行动方案》,具体实施"聚力助跑"计划,强调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凝聚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优势。该方案通过加强三项引领(包括创新理念引领、开放合作引领和服务效能引领),同时打造六大平台(涵盖技术孵化平台、融资支持平台、人才培训平台、市场拓展平台、政策咨询平台和产业协作平台),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据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的阐述,此类计划旨在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通过平台化服务降低创新成本,提升成果转化率。这强化了招商引资的外部吸引力,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端,营造活跃创新生态。 五、官方支持与长期影响 座谈会上,市委常委出席并发表讲话,强调发挥政企桥梁作用,坚定企业发展信心,凝聚奋进动力。官方立场重申以服务倍增提升为基础,推动民营经济在开放格局下的持续贡献。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公开报告看,浦东新区的此类行动与全国民营经济促进战略相衔接,有望带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奠定基础。长远看,会议成果将强化招商引资的可持续性,吸引更多高质量项目投资,助力浦东新区成为全球创新高地。未来,官方将围绕企业反馈细化落实,确保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2025-07-11
-
【浦东新区招商】浦东科创集团强化中国芯战略 助力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创新
浦东科创集团在2023年通过招商引资举措,推动"中国芯"产业发展,作为上海集成电路基金II的发起单位之一,完成了工商注册。该集团依托浦东新兴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占比10%,旨在强化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优化产业链布局。此举反映了上海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性支持,通过资本引导促进行业升级与集群发展。 一、浦东科创集团正式参与上海集成电路基金II的组建。在2023年,该集团以浦东新兴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为出资主体,完成了上海集成电路基金II的工商注册设立,成为该基金的重要发起单位之一。这项措施标志着上海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深化投入,浦东科创集团通过股权比例配置,强化资本联动作用。基金的设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整合多方资源,推动技术自主化和产业链融合,提升上海在关键核心领域的竞争力。 二、集团长期致力于产业投资布局与科创生态构建。浦东科创集团自成立以来,围绕国家及上海市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通过多元化投资手段塑造产业集群。作为上海重要的科创平台,集团以资本为纽带,参与设立多个国家级和市级基金,包括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和国家中小企业基金等。在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等高技术领域,集团投资培育了大量初创企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助力上海成为全国科创高地。 三、投资成效显著促进企业成长和上市孵化。浦东科创集团在2023年的举措,基于其过往投资积累的成果。该集团直接投资企业众多,涵盖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培育了一系列高质量项目。在科创板等资本市场,集团投资支持的多家企业成功上市,包括中微半导体等案例,彰显了上海科创孵化的领先优势。同时,集团通过科技金融服务,提供债权融资支持,累计惠及上千家企业,强化初创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动技术创新转化。 四、此举将加速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的优化升级。浦东科创集团加码中国芯战略,不仅强化了基金协同效应,还促进招商引资联动,吸引全球资源汇入上海。该基金旨在解决产业链短板,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研发,并通过集群效应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未来,上海将持续发挥浦东科创集团等平台的引领作用,深化国家战略对接,构建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7-11
-
【浦东新区招商】浦东打造生态型高端商务办公集聚区 软件园三林园扩容升级赋能"数据港"建设
浦东新区持续推进生态型高端商务办公区建设,上海浦东软件园三林园成功竞得毗邻一期园区的新地块,将重点围绕招商引资引入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头部企业。该地块作为浦东"数据港"建设重要载体,规划建设集研发、总部、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商务办公集聚区,建成后园区总规模将达20万平方米,进一步强化浦东数字产业优势。 一、项目区位与规划定位 新地块位于浦东新区三林懿德区域,占地面积34766.4平方米,土地性质为商务办公与商业服务业混合用地。根据浦东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开信息,该区域属于浦东重点发展的六大硬核产业集聚带,明确纳入《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科技创新功能组团。地块开发将严格遵循"产城融合、生态优先"原则,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均参照上海市生态商务区建设标准执行。 二、功能布局与产业导向 项目规划形成"双核驱动"架构:东侧布局企业总部基地与科技研发中心,西侧配置商业休闲与文化展示空间。上海市经信委官网显示,园区将重点承接浦东"智能造""数据港"两大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主要引入三类企业:一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领域的平台型企业,二是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三是数字内容创作与国产软硬件研发机构。特别预留10%空间用于建设新产品发布厅和行业路演中心。 三、配套升级与空间拓展 现有公开资料表明,项目将补足三林区域高端商务配套短板,规划建设四星级以上酒店、会议展览中心及员工公寓。浦东新区发改委披露的备案信息显示,项目建成后整个浦软三林园载体规模将突破20万平方米,较现有体量实现倍增。交通配套方面,依据《上海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地块500米范围内规划有轨道交通19号线站点,预计将与项目同步投入使用。 四、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严格执行上海市生态商务区评价标准,采用立体绿化、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绿色技术。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公示的环评报告显示,园区将保留30%生态空间,包括中央绿地雨水花园和屋顶绿化系统。能源管理方面,参照《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所有建筑均需达到LEED金级或以上认证标准,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不低于15%。 五、区域协同与产业联动 上海市科委发布的产业地图显示,浦软三林园将与张江科学城、金桥智能制造区形成"黄金三角"协同关系。重点承接张江科学城的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同时为金桥地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浦东新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依托该项目构建"前研后厂"的产业生态链,实现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全周期服务配套。
2025-07-11
-
【浦东新区招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落址上海陆家嘴金融核心区
在招商引资的战略背景下,2023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于上海陆家嘴完成工商注册,注册资本规模可观。此举标志着国家级母基金首次落户北京以外地区,体现了上海在吸引高质量金融资源方面的成效。该基金将助力中小企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通过带动社会资本扩大股权投资,为国民经济注入新动力。本事件是多方协同的结果,强化了陆家嘴作为国际金融枢纽的地位,并为后续资金放大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基金设立背景深厚,响应了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疫情防控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财政部整合资源,共同推动成立规模庞大的母基金,旨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这顺应了国家强化实体经济的战略导向,如“十四五”规划强调的中小企业扶持。选择陆家嘴作为注册地,利用了其成熟的金融生态和集群优势,以加速基金运作效率。资料表明,该基金是全球规模领先的专项基金之一,凸显政府资源整合能力,有助于应对经济复苏中的挑战。 二、事件核心环节包括注册完成和股东结构设计。2023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在上海陆家嘴正式成立,股东单位包括政府部门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具体而言,由财政部主导,浦东科创集团等14家实体协同出资,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其中,浦东科创集团作为区域科技产业运营者,贡献显著份额。这种结构确保了基金专业性和社会资本参与度,避免单一依赖,为子基金后续拓展铺垫了道路。上海市政府在选址过程中强调了陆家嘴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和注册便利,提升了招商引资竞争力。 三、浦东科创集团在该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彰显上海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作为系统集成商和运营商,该集团长期服务千余家企业,推动融资规模可观。其入股基金强化了产业协同,如通过技术孵化和资金对接,直接扶持中小企业成长。例如,其在浦东新区主导的项目曾成功带动初创企业创新,减少市场风险。这次参与,不仅优化基金运作效率,还将产业经验融入投资策略,助力基金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整体上,该集团成为基金落地的核心纽带,体现上海区域化资源整合优势。 四、基金的后续发展计划明确,聚焦规模化放大和协同效应发挥。注册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将投资设立多只子基金,预计总规模突破千亿元水平。此举旨在通过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中小企业股权投资,支持其创新转型和应用场景拓展。战略规划包括定期评估投资绩效和风险,确保资金高效使用。官方分析指出,该模式可形成“母基金-子基金”联动,复制成功案例至其他区域,深化全国中小企业生态链建设。 五、事件对上海及国家经济产生多层面积极影响。选址陆家嘴强化了上海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入驻,推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例如,基金运作将带动就业和产业链升级,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缓解其发展中瓶颈问题。长远看,这契合国家高质量发展议程,提升企业创新韧性。权威机构评估表明,此类资金注入能激活市场活力,维护经济稳定。同时,该落户事件凸显招商引资新路径,北京以外地区承接国家级项目能力显著提升。 六、整体意义在于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深度融合。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落户上海陆家嘴,体现了政策落地的创新模式,既响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又优化全国资源布局。未来,通过持续监管和市场反馈,基金将迭代优化机制,扩大受益面。上海作为实施区域,展现了区域协同的示范效应,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可复制经验,最终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提升。
2025-07-11
-
【浦东新区招商】临港新片区三季度建设工程集中开工 助力航空航天产业升级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举行2021年第三季度建设工程集中开工仪式,24个项目涵盖住宅、产业、市政交通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规模近500亿元。此次集中开工是临港新片区深化招商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聚焦航空航天产业链配套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区域产业集聚效应,完善城市功能布局。 一、项目规模与领域分布体现综合发展定位 本次集中开工的24个项目总建筑面积超300万平方米,涉及住宅、仓储物流、产业、市政交通等七大类别。其中产业类项目占比显著,包括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大飞机园航材分拨中心等航空航天配套项目。市政交通类项目如鹏翔路道路工程将完善综保区交通网络,社会民生类项目则涵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体现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 二、航空航天产业链配套成为建设重点 多个开工项目直接服务于大飞机战略。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项目聚焦航空新材料领域,大飞机园航材分拨中心规划建设多温区仓储设施,将形成航空器材供应链枢纽。这些项目与已落地的商用飞机总装基地形成联动,标志着临港新片区在机身材料、航材保障等关键环节的布局深化。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区域已集聚航空航天上下游企业超百家,产业链完整度持续提升。 三、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同步推进 除产业项目外,本次开工包含10个市政交通和生态项目。鹏翔路与浩宇路将共同构成综保区重要运输通道,提升物流效率;生态类项目涉及河道整治与绿化工程,契合低碳城市发展目标。同时,配建人才公寓与社区服务中心,解决产业人口居住需求。上海市规划部门此前发布的文件指出,临港新片区正构建"15分钟生活圈",此次教育设施等项目开工正是该规划的具体落实。 四、制度创新与招商引资形成双轮驱动 临港新片区依托自贸区政策优势,通过"工程建设承诺制"等改革举措加速项目落地。公开报道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新片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超40%,吸引外资规模创历史新高。此次集中开工项目中有6个为外资或合资项目,涉及德国、新加坡等跨国企业,反映国际资本对特殊经济功能区政策的认可。新片区管委会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强化"放管服"改革,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此次集中开工标志着临港新片区进入产城融合发展新阶段。随着航空航天特色产业园加速成型,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这片改革试验田正通过系统性建设推动高端产业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为上海强化"四大功能"提供重要支撑。根据规划,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将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2025-07-10
-
【浦东新区招商】福布斯“最具创新力企业”云从科技入驻张江人工智能岛
作为上海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曾获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称号的云从科技正式落地张江人工智能岛,将与岛上及上海新兴科技产业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新产品与方案的创新落地。 (一)云从科技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广泛的研发布局。该企业已在广州、重庆、上海、北京、苏州、南京、杭州等地设立研发中心,构建起覆盖多区域的创新网络。其自主研发的人机协同平台达到全球顶级水平,形成从感知到认知决策的完整技术闭环,核心技术涵盖人脸识别、人体识别、文本识别、语音识别、3D重建、知识图谱、语义理解和信用评级等多个领域。2019年,该公司凭借技术创新实力与产业应用成果,被评为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 (二)张江人工智能岛是浦东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发展的核心载体。自揭幕以来,该区域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吸引了大量人工智能产业企业及上下游顶尖公司入驻,形成了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生态。岛上不仅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还依托上海在科研、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入驻企业搭建了协同创新的优质平台,助力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此次合作将进一步强化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动能。云从科技的入驻,有助于推动其核心技术与岛上企业的资源整合,加速人工智能新产品、新方案在制造、金融、交通、安防等领域的落地应用。同时,通过与上海新兴科技产业的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探索人机协同的前沿方向,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新活力,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2025-07-10
-
【浦东新区招商】杜邦中国研发中心扩容升级 8个新实验室落地上海张江科学城
上海张江科学城作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近期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杜邦公司宣布其中国研发中心8个新实验室正式启用,标志着该跨国企业在华研发能力的战略性升级。新实验室聚焦特种润滑剂、汽车胶粘剂、医疗包装等前沿领域,通过设施扩容与功能拓展,强化了本土化创新服务能力,彰显了上海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与科技创新生态的显著成效。 一、研发中心升级服务亚太市场 杜邦中国研发中心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此次新增的8个实验室覆盖材料科学、安全解决方案等关键领域。其中摩力克润滑剂实验室配备先进测试设备,可模拟极端工况下的润滑剂性能表现;胶粘剂实验室重点开发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粘接技术;安全解决方案实验室新增防火材料与个人防护装备的复合测试能力。这些设施与现有技术中心形成协同创新网络,有效提升了对亚太地区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 二、医疗包装本土化解决方案突破 新实验室特别强化了医疗及医药包装领域的本地化服务能力。通过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样品制备车间,杜邦公司可在上海本地完成从材料测试到包装设计的全流程验证。这项能力填补了长三角地区高端医疗包装研发的空白,使跨国药企与本土生物医药公司能够就近获得符合FDA、EMA等国际认证标准的包装解决方案,大幅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三、技术创新赋能重点产业发展 实验室配置凸显对上海重点产业的支持:汽车胶粘剂研发直接服务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等新能源汽车项目;电子材料测试平台对接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安全防护材料开发契合上海打造国际生物医药中心的战略需求。这种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研发布局,体现了跨国企业深度参与中国产业链升级的实践路径。 四、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实验室设计 新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全面贯彻绿色标准,包括能源回收系统、智能化环境控制等环保技术应用。其中润滑剂实验室采用闭环测试系统实现废液零排放,胶粘剂实验室使用数字化模拟减少实际材料消耗。这些设计既符合中国"双碳"目标要求,也与杜邦公司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协同。 五、政企合作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上海浦东新区政府为研发中心扩建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包括跨国研发机构认定、高端设备进口便利化等举措。张江科学城完善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产业配套,以及跨境数据流通试点政策,为杜邦公司实施本地化创新提供了系统支撑。这种政企协作模式已成为上海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范例。
2025-07-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